前言:4月16日,在南昌市政公用集团“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”征文大赛中,赣昌砂石公司分别荣获二等奖、三等奖以及优秀奖。参赛选手们用手中的笔描绘出了我们美好的小康生活,充分展现了赣昌人的风采。
今天,展播的是二等奖获得者宣传部谭晨《老城区那点事儿》,更多获奖作品敬请期待。
《老城区那点事儿》
南昌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,市井街巷,万家灯火,古往今来,由来已久。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步伐,南昌城更加生机勃发。在历史的长河中,她悄然变化;在发展的脚步中,她成长壮大,新城区拔地而起的是高楼大厦,老城区回味悠长的是依旧繁华。在发展致富奔小康的路上,我们的生活与这座熟悉的城市一道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。当然,也有往日深刻的印记刻在心头,留在脚下。
活色生香的“叫卖图”
“卤香鸭头、鸭脚、藕片、鸭胗、鸡大腿......”南昌老城区的小巷时常听到这样的叫卖声,小贩骑着电动三轮车穿梭在阡陌小巷,大喇叭卖力的吆喝着,车上的保温桶里装满了各种卤肉、熟食。
如果此时馋虫上身,我便会寻声将摊主喊住,买一只鸡大腿或鸭脖子解解馋。目光早被鸡腿上浓郁的酱汁锁定,香气挑拨着味蕾,一口咬下去,香辣、鲜美的肉汁充溢唇齿之间,大口咀嚼着,肉汁顺势滑入喉间,一个吞咽后,安妥落入胃里,特别的满足。
老城区叫卖小贩挺多的,这是卖卤菜的,还有卖粽子、发糕、豆腐脑什么的,叫卖小贩是南昌老城区的特色,亦是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。
小街小巷的棚户区
我是地地道道的南昌人,在老城区生活了40余年,虽然几年前在新城区购置了新居,却一直留恋着老城区的烟火气息,始终没有搬。
先来说说我在老城区的居住环境吧。
“老城区哪都好,就是不好停车。”这是丈夫每次下班回家抢车位时必然发出的抱怨。也难怪老城区随着时代的发展留下许多棚户区,当年的城市规划也不如现在这样完善,热闹而拥挤,店面不少,空地不多。
我家对面是一片土坯瓦房,俗称棚户区,历史特别久远,这些房子高的有两、三层,大部分只有一层,层高高点的,房主在屋顶搭个小阁楼。靠路边的矮屋一部分改成了店面,由于巷子道路并不宽敞,这排店面经营的基本是早点、水果,做的都是街坊的生意。
热热闹闹的小生意
正对我家阳台的是一家米粉店,经营了几十年。小店面积不大,共两间房,约30来平米。小间做厨房,大间摆桌椅,主营猪血粉。
别说,小店的猪血粉还是非常美味的,如豆腐脑般鲜嫩的活血旺与滑溜溜的南昌米粉搭配,滚上热汤,洒点葱花、小米椒、虾皮,调上生抽,淋上香油,起锅上桌,鲜香四溢。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天,我总是喜欢下楼嗦上一碗热腾腾的猪血粉,全身立马就暖暖的。
小店没有请工人,母亲带着儿子、儿媳,一家三口终日在店里忙活。儿媳是主力,40来岁,小巧玲珑的身材,样貌精致,平时轻声细语的很是和善,负责调佐料,收钱,招呼顾客。男人个子高高瘦瘦,是大厨,平常在厨房煮猪血和烫粉。别看婆婆个子瘦小,但做事很麻利,收拾碗筷,端粉、面和洗碗的活儿干起来有条不紊。
当然,小店除了猪血粉、面,还卖拌粉和肉饼汤,虽然说是小本经营,生意却是格外的好。店里有许多固定的客人,天气好的时候他们会把桌椅摆到门口的空地上,一大早的你一言我一语,就像家庭聚会似的,热闹极了。
“大眼罗,你来了呀,这几天跑哪里潇洒去了,没有来吃粉是?”
“你们听说了吗,细仔的儿媳妇生了个儿子,俩口子不晓得多开心...”
生活不易,卖早点要起得早。“嘎吱—嗖”每天我们睡得迷迷糊糊时,听到米粉店开卷闸门的声响,便估摸着5点钟到了。看着红火的小生意,心想这一家子的辛苦也是值得的。
水果店的真情谊
米粉店旁边是一家水果店,由一对40来岁的夫妻经营着。丈夫高高大大,长相憨实不善言谈,女人矮矮胖胖,脸上时常挂着笑容。
店很小,与其说是水果店,实则更像水果摊。门口不到2平米的窗户口,改造成摆放水果的平台;屋里搭起了小阁楼,不开灯时黑咕隆咚的。这小小的处所约15平米,填满着一家三口的生活起居及摆放货物。
小两口卖的是价格不高的当季水果,夏天卖西瓜,秋天卖柿子、柚子,冬天卖橙子、苹果等。由于小巷人流量有限,大多时间,夫妻二人用三轮车推着水果到菜场、街口等人多的地方叫卖。
记得有一次我在水果店买了一只西瓜,回去切开后发现已经熟过了,于是赶紧拿去退换。男人觉得熟过一点不算问题,嫌我太矫情;妻子想了想还是给我退了。我看这大姐挺爽快,后来便经常光顾水果店。
一来二去,我们熟络起来。原来这个小店面是他们租的,一为做做小生意维持生计,二是为了儿子读书,毕竟市里的学校比乡下的好很多。
油条店带来的困扰
困扰了我多年的是小巷油条店。
这家油条店本开在巷子末端,由于房东涨租金,恰巧矮房有店面出租,租金比之前便宜许多,于是他们就搬了过来。
油条店由一对胖胖的中年夫妻经营。小店除了卖油条,还卖稀饭、麻圆和糖果。他们刚搬来的时候我挺高兴,但这种喜悦没有持续两天,我就开始发愁了。
我家住在二楼,小店离我家阳台的直线距离不过10米。油条店搬来后,每天早晨5点钟便开始起锅烧油,炸油条,那浓浓的油烟味腾腾地直往家里窜,一大早被油条味呛醒,这种滋味可真不好受。
于是乎,关门、关窗、开排气扇,一阵操作下来,已是心力交瘁。然,被油条味呛醒是小事,以后晒被子可是大问题。这下,我可犯难了。
直到有一天,我肠胃不太舒服,下楼到油条店打算喝碗稀饭暖暖胃。奇怪,这天老板娘见到我竟格外客气,她不但笑眯眯地对着我打招呼,还一直夸我丈夫人好。原来,丈夫几天前给他们介绍了一家安装烟囱的店,还帮忙画了图纸,并很快就能装上啦!
看着她灿烂的笑容,我心里也挺高兴的,以后终于可以安心的晒被子喽。
棚户区的改造拆迁
花开花落,一晃几年过去。
就在我们已经习惯日子就这样淡淡流逝时,2017年的一天,突然看到矮屋的墙上贴了几张拆迁信息,仔细一看原来是棚户区改造,对面的矮房都已纳入拆迁范围。
陡然间,楼下矮屋里的住户和店主都炸开了锅,他们讨论着如何补偿,如何安置,而我只关心这几家小店的去向。
米粉店是自家的店面,可观的店面拆迁费让老板娘暗自窃喜,按捺不住的笑容令她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。拆迁后,他们随小孩搬去了上海,过上了崭新的生活。
水果店的房子是租的,虽说孩子已经考上了大学,但在城里几十年的生活,他们对小巷的感情已经根深蒂固,接到房东收房的通知后,夫妻倆又在附近租了一套房子住,偶尔也会看到他们出摊。
油条店是第一家搬走的,起初我有点窃喜,店里虽然装上了烟囱,油烟味淡了许多,但对我们的生活还是有一定影响的。可看到老板娘收拾物品,不舍搬离的时候,我心里还是有点酸酸的,哎!楼下倒是清静了,但总感觉少了点什么。
还有拆迁后的地空置了近半年,正当我揣测政府将会如何规划这块空地时,一个可容纳100余量小车的简易停车场修建好了。
停车场刚开始营业就有不少小车入驻,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几乎停满,于是我也赶紧租了个车位。
当把小车轻松地停进车位时,我们的心也随之踏实下来,流浪了多年的小车终于有了安稳的家,我们也能安心在老城区开开心心生活了。
老城区换了新颜
车水马龙、人流如织的大街上传来一声清脆的喇叭声将我散乱的思绪带回。时光如流水,静谧无声,这些年来我们的生活看似平静无澜,实则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巨变。
只要留意周遭,便会发现原本窄小的道路变得宽敞明亮了,美丽的花朵、绿植装点着城市的每个角落。
新城区建设加快步伐,老城区改造和生活空间品质提升加速推进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一个也不能掉队。在前景宽广的筑梦之路上,我们每一个平凡的劳动者都是务实勤恳的追梦者,我们的努力一如自己生活的这个城市——踏实稳健,昂扬不息。
作者简介:
谭晨,毕业于国家开放大学,现就职于南昌赣昌砂石公司宣传部,爱好摄影、书法。
最喜欢的一句话:人生百味,情至深处方浓;世事浮华,甘于淡泊为真。
编辑:陈贤祥